《昔日秦朝辉煌》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这节探究课是依据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设计的。第一单元主题是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其中第二课主要介绍昔日秦朝的繁盛。秦帝国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它建立的政治、经济等各种制度为后世奠定了基础,为此后20xx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这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们身处长安,许多历史遗迹能为我们直观的呈现当年那个帝国的繁盛景象。
【学情分析】
探究的对象是高一新生,他们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历史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容易调动他们的探究积极性。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从春秋战国群雄割据到秦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认识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方法与途径】
历史情境剧的演绎,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背景
历史遗迹的考察与探究,直观认知中央集权的确立;
探究小组进行幻灯片的制作,同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
【情感与评价】
借助西安的本土优势,合理利用历史遗迹资源,直观认知历史现象,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探究过程中,分成的探究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对历史遗迹进行探究考察,收集资料,制作幻灯片。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难点:二重证据法的灵活运用
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大家直观认知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表现,所以灵活运用地上书面文献与地下考古文献结合的二重证据法是其关键。
四、 教学准备
1.让大家熟悉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在网上及其他相关书籍中整理有效的信息。
2.划分的`探究小组,在组长带领下考察历史遗迹,收集资料,写成感悟心得。
3.根据探究过程制作幻灯片,与大家一起分享成果。
五、教学过程
导入:看图猜一猜
出示三张图片:骊山烽火台遗址 秦始皇陵 兵马俑
(学生都会看出兵马俑 骊山烽火台和秦始皇陵有难度)
师:看完三张图片,大家对兵马俑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有多少同学去过那里,去过的肯定会被兵马俑壮观的景象所震撼。这个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俑坑正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缔造者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我们今天一起还原当年的盛况,追忆秦帝国的历史。
过程:(学生扮演角色)1.情景设置:时间:西周末年
地点:骊山烽火台
人物:周幽王 褒姒众诸侯
主题: 烽火戏诸侯
褒姒:褒国高冷美人,深得幽王宠爱。(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献出褒姒乞降。) (红颜祸水 爱江山更爱美人)
周幽王:西周末君 宠幸褒姒 烽火戏诸侯 狼来了的故事 犬戎攻打镐京 西周灭亡
(王失信于大臣)
幽王:美人儿太过安静,如何让她莞尔一笑呢?寡人已黔驴技穷,哎,这可如何是好!沉思片刻,有了!
旁白:幽王在骊山烽火台点了烽火(点烽火预示敌军入侵),众诸侯率兵速速前往。到了骊山脚下,并未见敌人,摸不着头脑。
褒姒见状:哈哈哈哈哈哈!
众诸侯:哎 !!!(相顾无言,唯有无奈状,带兵撤回。)
幽王:这招果然奏效,美人一笑解千愁。看来这招得常用。
旁白:幽王屡次点燃烽火,众诸侯一次次上当。幽王宠幸褒姒,曾废申后,后来申国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援救,诸侯却没有前来援救。犬戎最终杀死周幽王,俘虏褒姒 ,西周灭亡。
教师总结:西周灭亡后,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和宗法制的破坏,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国纷纷变法图强。这时,偏居西隅的秦国脱颖而出。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国,从此秦国正式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秦朝。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后,就开始在骊山北麓为自已修陵造墓。统一全国后,营建工程得以大规模进行,为修筑陵园所征调的役夫刑徒最多时达72万人,前后营建37年之久。 最后又将建墓者杀掉,或命其陪葬。 使秦始皇陵墓成为考古史上极难破解的一个谜团之一。
1974年兵马俑陪葬坑被抗旱打井队队长杨培彦发现。通过试掘和钻探,一号兵马俑坑总面积14260平方米,内含陶俑、 陶马约6000件。1976年,国务院决定在一号兵马俑坑遗址上建立展览大厅。1976年4月23日在展览大厅基建 工程进行时,在一号兵马俑坑的东端北侧,又发现了二号兵马俑坑。接着 ,同年5月11日在一号兵马俑坑的西端北侧,发现了三号兵马俑坑。目前,3座兵马俑坑已全部对外开放。
现在就由探究组组长为大家介绍兵马俑的情况。
第一组:出示一号坑的展示图,为大家介绍。这3座兵马俑坑按照发现的早晚顺序,编为一、二、三号坑,其中最大的是一号坑,坑的形状为长方形,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4.5—6.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 根据陶俑、陶马的排列密度推算,一号坑内含与真人真马相仿的陶质兵马6000多件,它显示了秦代步兵与车兵联合编组的军阵。其中,俑坑最东端站立204名前锋,南北各有一排面 南、面北的侧翼武士俑,军阵的末端还有一列面西的武士为后卫,中间是身披铠甲的步兵和 45辆战车组成的38路面东的主体部队。
第二组:出示二号坑的展示图,为大家介绍。
二号兵马俑坑位于一号俑坑东端北侧20米,它发现于1976年4月,俑坑平面为曲尺形,面积约6000平方米,其中东西最长处124米,南北最宽处98米,深约5米。估计全部发掘完毕 ,可出土陶俑、陶马1300余件,其中包括陶马470余匹,各类武士俑900余件,以及木质战车80余辆和大量的金属兵器。二号坑是一个座西面东的以战车、骑兵和步兵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
第三组:出示三号坑的展示图,为大家介绍。
三号兵马俑坑,位于一号俑坑西端北侧,两坑相距2米。三号坑发现于1976年5月,坑的形制比较特殊,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17.6米,南北宽21.4米,坑深4.8米,面积约 520平方米。内有陶俑68件,陶马4匹,战车1乘,兵器34件,其中铜殳30件,铜簇3件,铜剑鞘头1件。从整体看,3座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象征着当年守卫秦始皇陵园的卫戍部队。
第四组:为大家展示跪射俑、武士俑、骑兵俑、军吏俑、将军俑以及铜车马
让部分同学模仿各种俑的造型,告诉大家兵马俑形态各异,千人千面的特点。
重点介绍跪射俑和铜车马,并把跪射俑与陕西地图作对比。
跪射俑出土于二号坑东部,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
铜车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征着秦始皇銮驾的一部分。铜车马的形制是模仿实实在在真车的形状。铜车马是按秦始皇御用车队中属车二分之一的比例缩小制成的,车盖以及车舆内外彩绘着精美的纹样;两乘铜车马上的金银饰品重达14公斤,显示了铜车马高贵的等级。
总结:按照古人视死如生的观念,从兵马俑三号坑的规模和军队阵型可以看出,秦始皇在军事方面显示出绝对统治。教材中讲到的三公九卿制度,其中太尉是三公里掌握军事职能的官员,但一直形同虚设,军权实际握在皇帝手中。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和规模庞大的地下军团兵马俑一起为我们展现出秦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强大。
1925年,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
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 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作为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探究课,通过对历史古迹的考察与探究,让学生对历史现象有一个更直观的认知,而不是只停留在书本的文献中。通过文献与探究的结合,印证所学,灵活运用二重证据法。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这节课作为探究课,大家达到了分享成果,共同探究得出历史结论的效果。情景剧设置学生自编自演,我给予了一些指导建议,演出效果非常好,还引起了大家了解历史真相的热情。探究小组制作的幻灯片给大家直观的呈现了过去的历史景象。实地考察与资料收集也很到位,达到了资源共享的效果。
不足之处:通过骊山烽火台遗址、兵马俑只是着重展现了中央集权的一个方面。当然秦始皇陵的盛大修建可以体现集权的确立,但还应从兵马俑出土的兵器等各种文物进行经济、文化上的铺垫。教材中中央集权的表现有五个方面,郡县制、法律、用人等在这节课上体现的不是很明显。而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应给学生具体说明和运用。